虽然,是说也,以折浮屠唯心之论,非极致之言也。
张横渠哲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他在中国思想史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唯物论基本范畴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损益盈虚,天之理也(亦可谓道)。
[65]又说:万物形色,神之糟粕。他又说: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万物虽都有此性,但各物具有此性的情况不同:凡物莫不有是性。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
据朱熹、吕祖谦所编《近思录》的引用书目,张横渠的著作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在这里,他可以说约略地见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过程的区别。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共产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道德。为什么要如此?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民族生存的要求,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物质生活上不免辛苦,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欣然自得。进入 张岱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物质利益 道德理想 。
(14) 同(1)第1卷,第254-255页。(28)恩格斯批评这种道德论说:至于那要把一切人都联合起来的爱,则表现在战争、争吵、诉讼、家庭纠纷、离婚以及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最高限度的剥削中。
虚一而静,思而恭,思而乐,就是荀子所宣扬的精神生活。如果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人们都追求个人利益,置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社会就必然解体了。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陶渊明是精神生活卓霸越的典型。
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不论程朱学派或陆王学派,更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以为道德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在这里,显出了唯物主义对于唯心主义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事实。屈从别人意志,甘受别人奴役,谈不上道德。如何解蔽呢?这就要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22)有生必有死,死是不可避免的,正宜任其自然,不必多所考虑。子曰:‘未知生,焉知死!(20)孔子以为重要的是知生,而不是知死。
忘己济人,舍己救人,这是崇高的道德行为。《论语》记载: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但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人为了图谋私利,却借公的名义,强迫群众为他们作出自我牺牲。从利己而且利人,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一个德行的飞跃,这里表现出卓越的崇高精神。……志之所至,而气以凝。唯心主义者宣扬先验的道德原则,以为道德原则是内心固有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种思想可算是道德决定论。
在西方 哲学史上是如此,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如此。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我们认为,追求真理,固然有提高物质生活的作用,而主要是为了达到更高的自觉。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就能够认识真理了。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往往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并且积极地为实现道德理想而献身。
他曾论述处患难之道说:诚于忍者,利不歆而害亦不距。(17)荀子认为,礼义正是合群之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道德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在个人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不能两全的时候,要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或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至牺牲个人的生命。
(1)唯物主义者追求崇高理想的热忱,决不亚于唯心主义者。科学的伦理学,应建立在哲学唯物主义之上。
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共产主义道德的建立和发扬,也实现了道德的革命。
由此更前进一步,在一定条件下,为了别人的利益,自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唯物主义者不需要上帝,不需要灵魂不灭的信仰,而仍然能够摆脱庸俗习气,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坚定卓绝的牺牲精神,为崇高的道德理想而献身。
首先,道德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韩非强调仁义爱惠之不足用(31),以为先王之仁义无益于治,故明主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者故,不听学者之言(32),韩非完全否定了道德学问的价值。诗人陶渊明有诗句云: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论语》又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为公舍生,为国损躯,这是道德的最高要求。(27) 《汉书·董仲舒传》
(6)爱人亦即爱众,孔子提倡泛爱众(7)仁以人或众为对象,包括爱亲,而不仅是爱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24)所谓义,就是分别的标准,人所以能胜物,在于能群。孟子以为,人懂得理义是出于天性。
上一篇:平凡亦不凡